2025亞太臨免實驗診斷和臨床高峰會在廣州如期召開。本次會議聚焦抗磷脂抗體綜合征及相關疑難類型,特邀來自風濕免疫、檢驗醫學、婦產科及生殖科等多領域的亞太專家,共同分享前沿進展、交流診療經驗,深化相關研究與臨床實踐,共同探索更優的診療策略來造福更多患者。

主持嘉賓:前上海長征醫院 仲人前教授
講題:災難性抗磷脂綜合征(CAPS)診治進展

講課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 譚麗珊教授
譚麗珊教授(Lai-Shan Tam, MD)針對“災難性抗磷脂綜合征(CAPS)診治進展”進行了深入講解,內容涵蓋CAPS的識別、診斷策略及治療更新,引發與會者的廣泛關注。CAPS是一種罕見但極具威脅的抗磷脂綜合征(APS)表現形式,其特征為在短時間內(幾天至數周內)出現多器官血栓形成,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達37%-48%。譚教授通過一個典型病例,展示了一名39歲女性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在數年內病情反復,最終發展為CAPS的全過程,強調了早期識別和干預的重要性。在診斷方面,譚教授指出,CAPS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證據,并需排除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她特別強調,CAPS常與“微血管型APS”重疊,需警惕其潛在的“多重打擊”免疫機制,包括抗磷脂抗體介導的內皮激活、補體系統異常及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s)形成等。治療方面,譚教授總結了當前國際推薦的標準“三聯療法”:糖皮質激素、抗凝治療(通常為肝素)及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對于難治性CAPS,可考慮使用利妥昔單抗(抗CD20單抗)或依庫珠單抗(抗補體C5單抗)等生物制劑,盡管相關證據仍有限,但在部分病例中顯示出良好療效。此外,譚教授還提到,CAPS的治療需個體化,尤其在合并出血風險時,抗凝策略需權衡利弊。她指出,未來需進一步開展多中心研究,以建立更完善的CAPS風險預測模型及循證治療路徑。譚教授的主題報告不僅系統梳理了CAPS的最新研究進展,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CAPS作為風濕免疫急癥之一,其早期識別與多學科協作管理仍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

主持嘉賓:廣東省中醫院 柯培鋒教授

主持嘉賓:湖北省人民醫院 祝成亮教授
講題:免疫&凝血和病理妊娠

講課嘉賓: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汪麗萍教授
汪麗萍教授為大會帶來了“免疫&凝血和病理妊娠”的精彩報告,圍繞“免疫與凝血在病理妊娠中的作用及干預策略”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講述,系統梳理了免疫凝血失衡在反復妊娠失敗、胎盤功能不全及相關產科并發癥中的關鍵機制,并分享了基于風險分層的精準治療策略。汪教授指出,病理妊娠如反復妊娠失敗(RPL)、子癇前期、胎盤早剝、胎兒生長受限等,常與免疫異常和凝血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尤其是抗磷脂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通過自身抗體介導胎盤微血栓形成、補體激活及免疫細胞異常浸潤,導致胎盤灌注不足和功能不全,是病理妊娠的重要誘因。在機制層面,汪教授強調母胎界面免疫微環境的動態平衡至關重要。蛻膜自然殺傷細胞(dNK)、巨噬細胞(dMΦ)及調節性T細胞(Treg)在胚胎植入、胎盤血管重塑及免疫耐受中發揮核心作用。抗心磷脂抗體(aCL)和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體作為APS的核心抗體,可通過識別胎盤滋養層表面表達的β2-GPI,激活內皮細胞和免疫細胞,誘導組織因子表達、促凝活性增強,并激活補體系統,引發局部炎癥和血栓形成,嚴重干擾胎盤發育與功能。治療方面,汪教授提出“免疫-凝血平衡治療”理念,強調個體化干預。針對APS、SLE等合并妊娠患者,推薦妊娠期安全的免疫抑制劑如羥氯喹(HCQ)、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他克莫司等,聯合低分子肝素(LMWH)和低劑量阿司匹林(LDA)進行抗凝治療。對于反復妊娠失敗或免疫性不孕患者,應進行系統評估(包括免疫、凝血、代謝、解剖等因素),制定孕前干預方案,避免“過度治療”與“治療不足”兩個極端。最后,汪教授呼吁建立多學科協作機制,推動生殖免疫領域的標準化評估與精準干預,提高病理妊娠患者的妊娠成功率和母嬰安全水平。
講題:抗磷脂綜合征綜合治療:從發病機制到多系統臨床表現

講課嘉賓: Dr. Zar Chi Wai Linn, Senior Consultant Rheumatologist Rheumatology Department Yangon Speciality Hospital
Dr. Zar Chi Wai Linn作了關于“抗磷脂綜合征綜合治療:從發病機制到多系統臨床表現”的專題報告,聚焦抗磷脂綜合征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梳理了其發病機制、診斷標準更新及多系統受累的臨床管理策略,為與會者呈現了一場內容詳實、視野開闊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位APS為一種系統性的免疫-血栓性疾病,不僅限于經典的靜脈血栓和病理妊娠,更涉及微血管病變及多器官損傷。Dr. Zar Chi Wai Linn強調,β2糖蛋白I是APS自身免疫反應的核心抗原,其結構在結合磷脂后發生構象變化,暴露出隱藏的抗原表位,成為抗β2GPI抗體識別的靶點。該抗體通過激活內皮細胞、血小板及補體系統,誘導組織因子表達、NETs形成及微血栓形成,構成了APS“血栓-炎癥”交互作用的核心機制。在診斷方面,2023年ACR/EULAR新標準首次將微血管病變納入分類體系,包括網狀青斑、aPLs相關腎病、肺微出血、心肌微血栓等,顯著拓展了APS的臨床譜系。Dr. Zar Chi Wai Linn指出,這一更新有助于識別傳統“血清陰性”但臨床表現典型的高危患者,推動早期干預。抗體譜的檢測亦被強調為風險分層的關鍵。狼瘡抗凝物(LA)仍是最強的血栓預測因子,而aPLs三重陽性(LA + aCL抗體 + 抗β2GPI抗體)患者復發風險最高,需嚴格抗凝管理。對于標準抗體陰性但臨床高度疑似APS者,非標準抗體(如抗PS/PT、抗Annexin A2、抗vimentin/cardiolipin)可作為補充診斷工具。在治療策略上,Zar Chi Wai Linn教授提出“機制導向、風險分層、個體管理”的綜合理念:無癥狀aPLs攜帶者若呈高風險抗體譜,建議低劑量阿司匹林一級預防;既往僅產科APS者,妊娠期推薦LDA聯合預防劑量低分子肝素;有血栓史者則需治療劑量抗凝,產后持續至少6周;對于災難性APS,應啟動“三聯”方案:糖皮質激素+肝素+血漿置換/IVIG,必要時聯合利妥昔單抗或依庫珠單抗。此外,Dr. Zar Chi Wai Linn提醒,生活方式管理與抗凝連續性同樣關鍵,特別是在手術、感染或分娩等“二次打擊”情境下,需嚴防抗凝中斷誘發CAPS。
講題:抗磷脂綜合征綜合治療:從發病機制到多系統臨床表現

講課嘉賓: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駱明勇教授
駱明勇教授為大會分享了“抗磷脂抗體檢測現狀與思考”的專題報告,系統回顧了aPLs檢測的技術演進,aPLs在APS及SLE中的診斷價值,深入剖析當前檢測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未來實驗室檢測的優化方向。駱教授指出,aPLs是APS診斷的實驗室關鍵指標,標準內aPLs包括LA、aCL抗體和β2-GPI抗體,其持續陽性是診斷APS的必要條件。2023年ACR/EULAR新分類標準進一步明確了aCL抗體和抗β2-GPI不同抗體亞型及滴度在診斷中的賦分權重,強調高滴度抗體具有更高診斷價值。同時,aPLs也是SLE分類標準的必檢抗體,包括aCL抗體和抗β2-GPI抗體IgG、IgM、IgA亞型。由于APS和SLE常并發或繼發,建議六項聯合檢測,提高檢出率。在檢測方法方面,駱教授系統比較了aPLs兩種主流技術ELISA與CLIA。ELISA仍是指南推薦的標準方法,CLIA因自動化程度高、可急診模式進樣等優勢,正逐漸成為主流選擇。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NCRC)數據顯示, aPLs已覆蓋31個省市,CLIA位居方法學首位,歐蒙是CLIA和ELISA的代表廠家。非標準抗磷脂抗體在部分血清陰性但臨床表現典型患者中可能具有補充診斷價值,但由于缺乏大規模循證依據、檢測成本高及醫保政策限制,目前不推薦作為常規篩查項目。此外,駱教授強調當前aPLs檢測面臨著“灰區”結果解讀缺乏統一標準; LA檢測易受抗凝藥物干擾;不同實驗室間方法差異大等問題,建議規范送檢流程并注明用藥信息,加快推進標準化進程等。同時,還應建立基于風險分層的檢測策略,如對病態妊娠、血栓、血小板減少等不同人群設置差異化項目組合,提升檢測效率與經濟效益。最后,駱教授從檢驗實踐角度出發,提出了在DRG/DIP付費政策背景下,aPLs亟需解決“精準檢測”、“檢測最優性價比”、“質量可控”等思考問題。
講題:與反復流產/反復種植失敗相關的異常抗體的解讀

講課嘉賓: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王芳教授
王芳教授系統闡述了異常抗體在反復流產(RPL)與反復種植失敗(RIF)相關的生殖免疫機制及臨床管理策略。她指出,RPL與RIF已成為影響生育健康的重要生殖障礙,病因復雜,其中免疫因素占比超過50%。異常抗體作為自身免疫與同種免疫紊亂的關鍵生物標志物,可通過攻擊母胎界面、干擾胚胎著床及胎盤發育,顯著增加妊娠丟失風險。
在自身免疫方面,王教授重點解析了抗磷脂抗體(aPLs)及其非標準亞型在血栓形成、滋養層功能抑制及胎盤血管重塑異常中的核心機制。她指出,抗心磷脂抗體(aCL)與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體不僅參與經典抗磷脂綜合征(APS)的病理過程,還可通過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誘發胎盤微血栓,進而導致胚胎供氧障礙與流產。非標準aPLs則可能通過干擾胎盤局部抗凝機制,顯著增加早期流產風險。
在同種免疫調控方面,王教授強調,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的建立依賴于調節性T細胞(Treg)、Th1/Th2平衡、NK細胞活性及封閉抗體的協同作用。其團隊研究顯示,RPL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顯著降低,Th1/Th2細胞因子失衡,NK細胞毒性增強,封閉抗體缺失率高達81.8%,明顯高于正常妊娠人群。進一步研究發現,Treg/Th17比例下降與不良妊娠結局密切相關,而聯合檢測Th1/Th2細胞因子與Treg比例對妊娠結局具有良好預測價值。
在臨床轉化方面,王教授提出“免疫分型—精準干預—全孕期管理”的綜合診療路徑。基于抗體譜與免疫細胞表型,可制定個體化治療策略,如應用羥氯喹調節免疫、低分子肝素抗凝、TNF-α抑制劑抑制炎癥反應、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提升母胎免疫耐受等。其團隊真實世界研究證實,IVIG聯合抗凝治療可顯著提升不明原因RPL(uRPL)患者的活產率(77.7% vs 53.7%,P = 0.001),而TNF-α抑制劑在年輕且流產次數≥2次的患者中療效更為顯著。
最后,王教授指出,異常抗體在RPL/RIF中的具體作用機制仍有待通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未來應聚焦于抗體靶點鑒定、母胎界面免疫微環境調控機制及新型生物制劑的臨床轉化,推動生殖免疫診療體系向更精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
熱點討論一

第一個熱點討論環節由祝成亮教授主持,與討論嘉賓圍繞aPLs檢測現狀及經驗分享及針對APS相關微血管病或非血栓性APS表現,如何選擇或使用免疫調節治療 2個熱點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仲人前教授:
仲教授高度認可本次大會為臨床和檢驗帶來了重要的實踐及前沿觀點。抗磷脂綜合征是影響孕產的重要因素,APS分類標準是隨著科研技術和臨床應用的進展而在不斷變化的,如標準內和非標準aPLs,要不斷拓展思維。分類標準不等同于診斷標準,前者是研究使用,后者是為個體診斷服務的。因為CLIA的方法學優勢,在中國大陸70% aPLs實驗室檢測采用CLIA,而CLIA尚缺乏大規模的研究數據,故目前還未被納入APS分類標準,未來有望被推薦。ELISA檢測最好溯源至國際標準品,目前僅aCL抗體主要基于Harris多克隆國際標準而形成初步溯源體系。日本在Harris 標準賦值后形成日本國家參考品。抗β2-GPI抗體目前溯源至企業標準品,應用時應以該企業說明書為參考。建議醫院建立本實驗室aPLs的參考范圍,可采用納入至少120例健康人群的血清標本建立;如果使用企業參考范圍,可采用至少20例健康樣本驗證該參考區間,如果符合,則可以直接使用。
譚麗珊教授:
譚麗珊教授指出針對APS相關微血管病或非血栓性APS表現,目前尚沒有相關的專家共識,基于病情嚴重程度、受累器官范圍,如皮膚受累、彌漫性肺泡出血,以及其他外周微血管病變等,出現這些臨床征象均需考慮有無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外周血涂片、乳酸脫氫酶、結合珠蛋白等指標變化。早期微血管病變可以使用利妥昔單抗等B細胞靶向治療藥物,對血小板減少、腎臟微血管病變、皮膚潰瘍等的管理都是有效的;彌漫性肺泡出血可以使用高劑量激素聯合環磷酰胺;腎臟進展性病變可以使用嗎替麥考酚酯或聯合環磷酰胺;由于環磷酰胺顯著的藥物毒性(性腺、骨髓),不推薦其作為一線治療。針對血栓性病變,一線應考慮使用類固醇、麥考酚酯、靜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等。在無禁忌的情況下,羥氯喹則適應于各種病例;血小板減少和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建議選擇IVIG。
汪麗萍教授:
汪麗萍教授強調所有的治療均應基于患者本身,如患者是否存在特定的既往不良妊娠史、家族史等,再結合患者的實驗室結果來進行判斷,而非單純基于實驗室結果。微血管病變非常多,存在單純血栓或者單純出血或者血栓和出血同時存在,如早期胎盤孕囊周邊出血,早期高凝是局部啟動凝血免疫、補體激活及細胞凋亡等,最后導致缺血性壞死。此時的治療注意應首先停用阿司匹林,而非先停用低分子肝素,推薦使用磺達肝癸鈉。患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時,多存在基因異常如MTHFR基因為677C/T型,更易出現胎盤孕囊周邊出血而發生胎盤早剝。這類患者孕前和孕早期應注意補充維生素B6、B12和葉酸。以血小板減少為特征的出血和/或血栓的患者,可能需要啟動丙球和激素的沖擊,孕早期可以使用小劑量的潑尼松,若仍不能控制再增加潑尼松的劑量。分娩或圍分娩期的HELLP綜合征類型的CASP則需要使用大劑量激素沖擊,甚至使用高頻次的地塞米松。最后,汪教授強調臨床治療應特別注重個體的特殊性,采用個體化的治療。
王芳教授:
王芳教授強調,全面收集患者的詳細病史及個體化實驗室檢測指標,是準確判別其病理狀態的重要基礎。在免疫因素的評估中,需明確鑒別患者是否為抗磷脂抗體綜合征(APS),或僅為抗磷脂抗體(aPLs)陽性的無癥狀攜帶者;同時,aPLs的陽性類別(單陽性、雙陽性或三陽性)亦是判斷免疫狀態的關鍵依據。
臨床上還需注意,免疫異常常合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共病,因此在干預時應采取系統性策略,綜合糾正患者整體病理生理狀態,而非僅針對單一環節。患者可表現為免疫紊亂或凝血機制異常,故對其臨床指標進行準確判讀并實施個體化治療至關重要。
此外,早產及其他病理產科的發生率在此類人群中高于常規妊娠,且分娩后需高度警惕災難性抗磷脂綜合征(CAPS)及產褥期血栓事件。最后,王教授指出,抗原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在胎盤層面的具體體現,即為病態妊娠發生的重要機制。
Noroyono Wibowo教授:
Noroyono Wibowo教授指出免疫檢測、診斷和治療的費用在印度尼西亞都是比較高的。反復妊娠丟失的病因中,有33%的女性是aPLs陽性的APS,還有其他的一些抗體。維生素D(VD)在復發性流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Th1、Th2、Th17和Treg及NK細胞影響多種細胞因子的產生,調節抗血小板抗體、抗β2糖蛋白抗體,而引起APS的發生。VD的補充可以抑制細胞因子毒性,進而減輕aPLs引起的部分臨床癥狀。VD不足與69.7%的胎兒丟失或發育不良事件相關,可見VD缺乏在患有RPL和RIF的女性中很常見。VD水平低的女性中,自身抗體陽性率更高,這與CD19+B細胞數量增加相關。VD通過減少靶細胞結合、穿孔素釋放及促炎細胞因子的分泌,抑制NK細胞毒性,適當的VD水平和VD補充在妊娠早期發揮著關鍵作用。很多研究發現補充VD是失敗的,是因為VD需要達到80~100ng/ml的閾值才可減少炎癥,從而發揮作用。VD不足影響機體代謝,VD與維生素A雖然沒有直接聯系,但二者平衡才能對妊娠起到支持作用,維生素K2是維生素K家族的重要成員,參與鈣代謝與凝血功能調節。此外,很多藥物和維生素對血液和細胞具有調節作用。保持營養物質充足(如維生素、葉酸等)對妊娠具有保護作用,對aPLs和APS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嘉賓: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 冷南教授

主持嘉賓: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羅靜教授
講題:從風濕科視角看OAPS的治療規范

講課嘉賓: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李春教授
李春教授從風濕科角度,詳細講解了產科抗磷脂綜合征(OAPS)的治療策略及最新研究進展,旨在幫助建立OAPS的規范化治療體系。李教授首先對OAPS的臨床表現和臨床分類進行了簡單介紹,OAPS可以分為標準OAPS、非標準OAPS,并針對各類型的治療策略進行了詳細闡述。
APS的“金標準”治療方案為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其他藥物則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病情進行個體化調整。李教授詳細介紹了小劑量阿司匹林與低分子肝素的應用場景、使用時機及治療監測要點。在臨床應用中,需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靈活調整,并密切監測抗凝與抗血小板治療中的出血風險,以最大程度保障母胎安全。
難治性OAPS的治療還可能涉及羥氯喹、糖皮質激素及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根據現有研究數據,不推薦在OAPS治療中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而在孕前使用小劑量IVIG可能帶來更多獲益。最新研究表明,培塞麗珠單抗可能成為OAPS(尤其是難治性OAPS)的一種潛在治療選擇。
對于非標準OAPS患者,其治療應參照標準OAPS方案進行;而無癥狀aPL陽性患者,除低分子肝素治療外,可根據抗磷脂抗體檢測結果考慮聯合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
最后,李教授強調,在OAPS的治療過程中,風濕科需與產科緊密協作,共同保障孕產婦與胎兒的健康安全。此外,李教授還分享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科與產科聯合制定的OAPS治療及孕期監測的指導路徑,為OAPS的規范診療提供了重要參考與實踐指引。
講題:免疫抑制劑治療復發性流產和風濕性疾病的新進展

講課嘉賓:Prof. Prapaporn Pisitkun MD, Ramathibodi Hospital
Prof. Prapaporn pisitkun的報告聚焦免疫抑制劑在復發性流產與風濕免疫病中的最新進展。復發性流產的病因復雜,除染色體異常、子宮解剖結構異常等因素外,免疫系統在維持妊娠及胚胎著床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失調與部分復發性自然流產病例相關,尤其是涉及免疫細胞功能失調、自身免疫反應及胎盤免疫異常等因素。
臨床上,常見復發性流產患者伴隨潛在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綜合征(APS)、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和干燥綜合征(SS)等。報告通過多個病例說明,對于免疫相關的復發性流產患者,在充分評估母體疾病活動度與藥物安全性后,合理應用免疫抑制劑可改善妊娠結局。羥氯喹被推薦用于抗Ro/SSA陽性孕婦,以降低新生兒狼瘡發生風險;對于產科APS或血栓性APS,低劑量阿司匹林聯合治療劑量或預防劑量的低分子肝素是標準治療方案。Prof. Prapaporn pisitkun指出孕期藥物選擇方面,應嚴格遵循用藥的安全性。羥氯喹、硫唑嘌呤及小劑量潑尼松在現有證據中被視為相對安全,可在控制母體病情的前提下繼續或起始使用,甲氨蝶呤、霉酚酸酯、來氟米特等潛在致畸藥物則應在計劃妊娠前、規定時間內停用。生物制劑方面,certolizumab可在孕期及哺乳期維持使用;其他TNF抑制劑建議于孕晚期前停用。對常規治療反應不佳的難治性病例,可考慮個體化應用他克莫司、環孢素等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或在多學科討論后謹慎使用利妥昔單抗,以盡快控制疾病活動并創造妊娠機會。
綜上,Prof. Prapaporn pisitkun強調,復發性流產管理應重視系統免疫因素篩查與干預,依據疾病活動度、抗體譜及既往妊娠史制定孕期安全的個體化免疫調節方案,從而最大限度保護胎盤功能,提高活產率。
講題:系統性硬化病女性患者生殖健康的研究進展
穆榮教授的報告聚焦于系統性硬化病(SSc)女性生殖健康這一重要臨床問題。SSc屬罕見病中的常見病,好發于30~60歲女性, 60%女性50歲前起病,生育期與疾病高發期重疊,但臨床對SSc患者月經異常、卵巢功能、妊娠結局缺乏系統認知。穆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硬皮病關愛組織”的研究發現,SSc患者起病后平均絕經年齡提前3歲,早絕經與過早絕經風險分別為健康人群2.5倍和4倍;發病年齡早、肢端潰瘍是絕經提前的獨立危險因素。生育力方面,31例有妊娠意愿的SSc患者與健康人群不孕率無差異,導致不孕的重要因素有原發卵巢功能衰竭、環磷酰胺性腺毒性,規范治療后可提高成功妊娠率。生育行為方面, SSc患者起病后生育意愿下降一半,僅不足20%接受專業咨詢,其中部分患者因病情控制不佳等原因未嘗試妊娠。妊娠結局方面,SSc患者自然流產率升高近3倍,早產、低體重兒及剖宮產比例顯著增加,而孕期規律風濕科隨訪可降低不良結局風險。月經異常是SSc患者最關注的生殖健康的問題。病理性的卵巢功能衰退與之密切相關。穆教授團隊利用TRIENEX數據庫,篩選1.9萬例SSc女性,證實SSc患者早發卵巢功能不全風險顯著升高,卵巢早衰累積發生率隨病程延長持續攀升。抗繆勒管激素(AMH)作為穩定評價指標,可協助評估患者是否存在卵泡的功能障礙。SSc患者AMH水平隨年齡下降而降低,卵巢儲備功能較對照提前5年減退,預測絕經提前4歲,肢端潰瘍、血沉高和使用環磷酰胺是卵巢儲備快速下降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多項研究表明,女性SSc患者的生殖健康明顯受損。早絕經不僅削弱生育力,更增加心腦血管、骨質疏松及認知障礙等全生命周期風險。臨床應把月經異常和AMH監測納入常規評估,通過優化用藥、保護性腺及孕前規劃,切實改善女性SSc患者的生殖與長期整體健康。
講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現代妊娠管理

講課嘉賓: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馮媛教授
馮媛教授從風濕科視角,圍繞 SLE 患者的妊娠管理,從孕前咨詢到產后母嬰管理展開了系統分享。 SLE患者妊娠風險顯著高于普通人群,易出現狼瘡復發、復發性流產、胚胎停育、早產、先天性心臟傳導阻滯(CHB)、胎兒宮內生長受限(FGR)等不良結局,母嬰死亡率更是升高 20 倍,既往狼瘡性腎炎、慢性高血壓、受孕前及受孕時的SLE疾病活動及繼發性抗磷脂綜合征是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重要預測因素。為此,馮教授強調了孕前管理的重要性,對有生育需求的 SLE 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明確潛在的風險因素。備孕期可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羥氯喹等藥物,禁用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等致畸藥物。近期北京協和醫院牽頭的一項中國多中心研究,提出SLE患者妊娠前優化條件包括1、SLE患者滿足原發病穩定至少 6 個月;2、無重要器官活動性受累;3、使用不超過相當于潑尼松7.5mg/日劑量的非氟化糖皮質激素;4、服用羥氯喹,符合更多條件者,可顯著提升活產率并降低不良妊娠風險。同時介紹了輔助生殖技術(ART)在 SLE 患者中的應用及注意事項。馮教授詳細介紹了妊娠期隨訪計劃,指出不同孕周風濕科與產科檢查各有側重,尤其強調在MDT 協作下,加強綜合管理。針對母體子癇 / 先兆子癇及胎兒、新生兒不良結局,對比中外指南建議,強調羥氯喹對降低CHB復發率的作用,并闡明孕期、哺乳期藥物使用規范及抗磷脂綜合征處理方式。在產后管理方面,病情穩定患者維持原治療方案并隨訪調整,APLs 陽性者需重啟抗凝治療,鼓勵SLE患者進行母乳喂養,但強調在哺乳期需禁用嗎替麥考酚酯(MMF)、甲氨蝶呤(MTX)等藥物,以確保嬰兒的安全。此外,有效避孕是SLE患者綜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需求選擇合適的避孕方式,以避免非意愿妊娠帶來的風險。
馮教授總結指出,通過規范的孕前評估、個體化妊娠期監測與多學科協作,可顯著改善SLE患者的妊娠結局,實現母嬰安全。她呼吁加強對SLE患者生殖健康的全程管理,以提升SLE患者及其子代的生活質量及遠期預后。
熱點討論二

本環節由冷南教授主持。首先,冷教授與李春教授、馮媛教授、Mohd Faizal教授圍繞“已接受規范治療的難治性OAPS患者后續治療方案如何抉擇”展開討論。
李春教授:
正如我先前匯報中提到的,這類患者的治療主要包括羥氯喹的應用、在妊娠早期將低分子肝素劑量調整至治療劑量,以及必要時使用IVIG。若患者除APS表現外還存在高炎癥狀態,必要情況下也可以考慮使用TNFα抑制劑。
冷南教授:
李春教授分享的內容中也提到,對于難治性OAPS患者,應首先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影響因素。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可對現有方案進行調整,例如將藥物劑量增至治療劑量,或由單藥治療轉為聯合用藥,目標是幫助患者實現正常妊娠。
馮媛教授:
這類患者在臨床中并不少見,目前治療方案確實較為多樣。OAPS的核心治療仍是低分子肝素與阿司匹林,在此基礎上可有限度地加用抗炎藥物,例如小劑量糖皮質激素。IVIG的使用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在平衡其副作用的前提下適當拓展應用場景。目前尚無證據支持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用于OAPS治療。對于其他治療均無效的難治性OAPS,可考慮使用TNFα抑制劑。
冷南教授:
非常規病例需采取非常規手段進行治療,但如TNFα抑制劑等,目前不建議作為常規療法。關于難治性OAPS患者的治療方面的臨床數據仍不充分,尚缺乏明確證據表明難治性OAPS患者能從何種治療方式中獲益。
Prof. Mohd Faizal:
這類情況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轉診至我們醫院時,病情往往已較為復雜、難以控制。正如各位專家所言,我們首先會基于傳統治療方案進行干預,例如將低分子肝素調整為治療劑量,羥氯喹可從每日200mg增至400mg,但總劑量不建議超過400mg/天;潑尼松龍也可嘗試從5mg/d增至10mg/d。此外,IVIG也可用于難治性OAPS的治療。在炎癥標志物顯著升高的情況下,血漿置換可作為輔助手段以降低血漿中炎癥因子水平。對于反復種植失敗的患者,生物制劑如TNF-α抑制劑也是一類可考慮的選擇。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始終需在療效與妊娠期安全之間審慎權衡,力求為患者制定最合理、最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冷南教授:
Prof. Mohd Faizal從婦產科角度探討了風濕病患者的生殖健康問題。他強調規范治療是基礎,在規范無效時才考慮其他方法。關于難治性OAPS的治療,目前循證醫學證據仍較有限,還需更多臨床觀察進行支持。
隨后,冷教授提出第二個討論熱點:對于難治性OAPS患者,是否考慮添加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比如環孢素,他克莫司等。
李春教授:
對于難治性OAPS,會考慮先進行難治性OAPS的治療方式,若有效則不作過多調整。若無效,會建議患者至生殖科、血液科、內分泌科等排查其他潛在病因。如存在其他病因,通常不首先考慮免疫抑制治療。
Prof. Mohd Faizal:
我也接手過這類難治性患者,在常規治療方式基礎上也會加用難治性OAPS治療方式,比如加用羥氯喹、潑尼松龍或者是TNFα抑制劑。通常患者在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醫院經多學科討論后,確有部分患者接受了額外治療。
馮媛教授:
這個問題確實是臨床上的難點。對于難治性OAPS患者我們首先會考慮是否存在其他潛在因素影響,如生殖科關注種植窗與子宮容受性,內分泌科關注糖耐量與甲狀腺功能。對于所有常規治療均無效的患者,還會從固有免疫等少見機制入手,如NK細胞、T/B細胞比例等。在評估用藥風險后,結合患者意愿,可謹慎、酌情考慮試用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
最后,冷教授對三位教授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對于難治性OAPS患者,首先應確認診斷是否正確,是否存在風濕免疫病之外的其他因素干擾。其次,可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劑量優化或聯合用藥,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最后,在上述措施均無效時,才考慮嘗試非常規治療。冷教授指出,未來應通過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系統總結難治性OAPS的治療經驗,以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

主持嘉賓:廣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莫漢有教授

主持嘉賓:海南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楊偉教授
講題:馬來西亞產科抗磷脂綜合征(OAPS)臨床實踐經驗

講課嘉賓:Dr. Ding Hui Jen, Hospital KUALA LUMPUR
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醫院的 Dr. Ding Hui Jen,為與會者帶來吉隆坡醫院臨床實踐中的 3 例OAPS相關病例,供大家展開開放式討論,聚焦難治性 OAPS 的診斷與治療方向探索。
第一例為 APS 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與疑似冠心病患者,曾三次妊娠丟失,第三次妊娠伴胎兒生長受限且胎盤培養檢出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目前患者 SLE 處于靜止期,病情維持穩定,計劃再孕,需討論在現有低劑量潑尼松、羥氯喹、低分子肝素與阿司匹林基礎上,是否加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具體劑量、療程;是否以普通肝素替代低分子肝素;既往有血管內血栓史者普通肝素的治療劑量如何掌握;是否需要加用普伐他汀、賽妥珠單抗;是否安排血漿置換及相關次數與時間。
第二例為 SLE 合并六次妊娠丟失(含兩次胎兒水腫)的患者:其多次抗磷脂抗體篩查均為陰性,且未開展蛋白 C 活性、蛋白 S 活性等血栓相關篩查,目前疑似血清陰性OAPS。需重點討論以下內容:下次妊娠的治療調整方向;末次妊娠丟失是否與抗 Ro/La 抗體陽性直接相關,抑或由血栓性疾病所致;該病例究竟屬于血清陰性OAPS,還是非 APS 血栓性疾病;所用免疫檢測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抗心磷脂抗體與抗 β2GPI 抗體檢測方法的差異對診斷解讀及 APS 分類的影響。
第三例為 SLE、APS 合并青年性高血壓患者,曾五次妊娠丟失(含一次早產新生兒 1 周后死亡,部分妊娠因擔憂出血風險未使用阿司匹林),當前訴求為突破孕早期妊娠瓶頸,需討論改善患者妊娠結局的治療措施。
上述案例分享引發了參會學者的深刻思考、強烈共鳴與熱烈討論。
講題:干燥綜合征與妊娠

講課嘉賓: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風濕科 戴冽教授
戴冽教授系統闡述了干燥綜合征(SS)在圍妊娠期的風險機制、監測要點及干預策略。戴教授首先對干燥綜合征進行了介紹。抗SSA抗體在干燥綜合征的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能僅憑抗SSA抗體陽性對干燥綜合征進行診斷,需結合具體的癥狀和其他檢查,以避免過度診斷。
戴教授進一步分析了SS患者面臨的妊娠相關風險,包括復發性流產、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先天性心臟傳導阻滯(CHB)以及胎盤功能不全等,并深入探討了其潛在機制。抗SSA抗體是導致SS患者不良妊娠的重要免疫因素,可經胎盤從母體傳遞給胎兒,引起胎兒或新生兒多種系統疾病或并發癥。此外,抗磷脂抗體(aPLs)、抗RNP抗體、低補體C4等免疫因素也與不良妊娠相關。SS患者外分泌腺功能減退可能導致陰道干燥,進而引起性功能障礙、生殖器感染和陰道炎癥,影響受孕。子宮內膜的免疫失衡以及子宮或卵巢功能受損,同樣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
最后,戴教授結合最新的指南和研究進展,提出了指導SS患者妊娠管理的建議:SS患者孕前應確保病情穩定≥6個月,并復查抗SSA抗體與抗磷脂抗體;孕期需轉換為妊娠兼容藥物;鼓勵抗SSA、抗Ro-52、抗SSB陽性的SS孕婦使用羥氯喹,可降低新生兒狼瘡(NLS)和先天性心臟傳導阻滯(CHB)的發生風險;應高度重視CHB的監測,建議在孕期進行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測;如有CHB或NLE分娩史,推薦在孕16–26周加強監測;發現胎兒一度或二度心臟傳導阻滯,推薦口服小劑量地塞米松;若療效不佳,可考慮靜脈免疫球蛋白(IVIG)或血漿置換;對子癇前期高風險孕婦,推薦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預防。
講題:抗磷脂綜合征產科管理

講課嘉賓: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 賴繁教授
賴繁教授做了題為 “抗磷脂綜合征產科管理” 的講座,從產科角度系統講解了抗磷脂綜合征(APS)的核心內容,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她指出,APS 是與抗磷脂抗體(aPLs)相關的自身免疫病,OAPS以病理妊娠為主要特征;2023 年 ACR/EULAR APS 分類標準雖非診斷標準,但分值越高診斷指向性通常越強,或可嘗試作為產科監護與治療劑量的分層依據。賴教授表示,臨床實踐中發現多例標準 aPLs 陰性但非標準 aPLs 陽性的病態妊娠病例,此類病例或許值得進一步研究。產科患者管理中,孕前針對有復發性流產或死胎史的患者,建議考慮提前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并動態監測調整用藥;妊娠期按 aPLs 風險譜分層用藥,高風險者需加密產檢與超聲監測,關注胎兒宮內狀況。
孕期需依患者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臨床可選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羥氯喹等藥物,如單純 aPLs 陽性且無不良妊娠結局者用低劑量阿司匹林,高風險者聯合預防劑量低分子肝素;停藥時機需結合麻醉需求綜合權衡,如終止妊娠前至少12小時停用低分子肝素,否則可能增加椎管內分娩鎮痛相關風險。賴教授分享一例 SLE 合并高滴度 aPLs 陽性病例,患者孕早期使用肝素與阿司匹林,后因凝血異常停用肝素、阿司匹林,最終順利剖宮產且新生兒健康,凸顯嚴密監測與個體化用藥對妊娠結局的重要性。賴教授總結,孕晚期需多維度監測評估胎兒宮內狀況以防控胎兒丟失風險,孕 36 周可考慮停阿司匹林;無產科終止指征者建議 39 周后分娩,有指征者可按指南選更早孕周,高危者結合患者意愿及臨床情境選擇;分娩可優先陰道試產,需告知試產風險并嚴密監測、個性化處理。
熱點討論三

第三個熱點討論環節由楊偉教授主持,楊教授與討論嘉賓圍繞抗磷脂綜合征(APS)的 2 個核心問題展開討論。楊教授提問:一是在 APS 中是否需要進行疾病活動性和器官損傷評估?二是目前該疾病尚無經過驗證的統一評分系統,臨床實踐中應如何操作?
戴冽教授表示,確診 APS 后需先區分臨床分型,包括產科 APS、血栓事件型 APS 及災難性 APS,同時判斷疾病為原發性還是繼發性,不同分型對應的治療原則存在差異;對于難治性產科 APS,需先明確不良妊娠結局是否由 APS 導致,臨床中妊娠失敗常由多因素引發,還需排查 APS 之外的其他原因;新分類標準出臺后,風濕科更關注血栓型 APS 患者,產科則仍聚焦孕早期流產;此外,母體多種致病性抗體均可能對胎兒產生影響,部分女性在妊娠期間會出現免疫異常,需提前做好干預措施。
莫漢有教授分享,2023 年提出的 DIAPS 評分系統臨床使用率較低,原因在于臨床對 APS 的認識仍不足,患者臨床表現多樣,且近年隨著研究深入,對 APS 的認知已從 “非炎癥性疾病” 轉變為 “與炎癥相關的疾病”;曾有 1 例患者最初被誤診為結節性多動脈炎,因未針對 APS 開展抗凝治療,隨后迅速出現腸道血栓,經會診確診為 APS 并接受規范治療后,目前臨床結局良好;當前雖無可推廣的 APS 疾病活動度評分系統,但建立統一評分系統對指導臨床診療至關重要;同時不建議直接判定 “難治性 APS”,需先回歸診斷原點,排查其他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明確 APS 是否與炎癥相關;另外,APS 與早期妊娠丟失的關聯性可能弱于此前認知,14 周后以胎盤功能不全為主要表現的情況,在評估中的權重更高。
賴繁教授提及,產科 APS 的臨床表現明確,主要圍繞病態妊娠,具體包括 10 周前胚胎丟失、10 周至 28 周胎兒丟失、28 周后死胎,以及妊娠期高血壓、胎盤功能不全等情況;可考慮先排除胚胎染色體異常、臍帶纏繞或打結等其他導致妊娠異常的因素,再嘗試從妊娠丟失孕周、高血壓發生孕周、胎盤早剝發生孕周等臨床表現出發,進行探索性的賦分加權,將其初步用于指導終止妊娠時機,像在 37周 至 39 周 “早期足月” 階段的決策也許就可參考這一思路;這樣的探索方向既能為緩解患者焦慮提供參考,也能為后續精準治療的研究積累經驗,同時助力優化醫患溝通效果。
楊偉教授總結,臨床診療需站在患者角度,既要減輕患者痛苦,也要助力提高生育率;同時指出,檢驗科在自身免疫病領域發展迅速,未來將通過引入新項目、新技術及探索新檢測標志物,為 APS 等疾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更多支持。
會議最后,戴冽教授感謝各位講者的精彩演講、討論嘉賓分享的學術觀點及現場同仁的參與,同時致謝會務相關支持團隊;戴教授總結,本次會議聚焦免疫與妊娠臨床交叉領域,其中風濕科關注風濕病、對妊娠相關問題非重點聚焦,產科以妊娠管理為核心、擅長生殖免疫但在自身免疫領域仍存不足,隨著我國二胎、三胎政策放開及產婦年齡增高,生育需求變化催生新臨床問題,此類問題需風濕免疫科、產科、生殖科、檢驗科等多學科協作解決,她強調醫生應始終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疾病譜變化時聚焦患者迫切需解決的問題,在服務患者中推動學科發展,本次會議探討的各類臨床問題,正是未來研究需重點突破的方向,本次大會也為亞太地區不同國家的同道搭建了學術交流平臺,至此會議圓滿結束。


2025亞太臨免實驗診斷和臨床高峰會圓滿落幕:多學科共話抗磷脂綜合征與女性生殖健康前沿

中國北京朝陽區北辰東路8號北辰時代19層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121號